长庆二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小陈见对方直言不讳地指出对“自己”诗句的不满,闹了一个面红耳赤,就好像他当初抄袭乾隆《黄瓜》诗一般:“夫子是‘七绝圣手’,边塞诗又是您最擅长的题材,小陈我东施效颦,结果只能是班门弄斧、画虎类犬、孔夫子门前卖书啊!”
听到“七绝圣手”四个字,王大叔笑得前仰后合,但却并不否认。
王昌龄最牛叉的这个绰号便是“七绝圣手”——整个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在“七绝”这个题材上,除了李白,再没有第二个人能与他的七绝匹敌!
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并不是流行的诗歌题材,七绝正是因为王昌龄、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风行大唐。
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可见其以身作则,会写你就多写点。
到中唐、晚唐,七绝数量之多,俨然已经成为主流,仅仅次于“永恒主流”的五律。
只是后人的七绝似乎都没有达到王昌龄和李白的高度,《围炉诗话》中也说:“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明代王鏊)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
既然是奠定规则的大宗师,王昌龄自然对于七绝只有四句之后完成一套完整的“开头、结尾”很有心得,所以看他的七绝,最后一句总是特别漂亮,也往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只是小陈闹了个笑话,他第一时间并没有反应过来自己抄高启的这首是七言古诗,并不是绝句……
只能说这几年他疏于“作诗”,对于音韵的第一反应不够敏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