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T—34坦克! (第5/8页)
散心靓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库尔斯克会战,是二战中最大的坦克的决战,苏联的损失就达6064辆,导致其损失之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坦克乘员战前训练严重不足。如此简单的坦克,快速的生产可以迅速补充作战损失但坦克手却需要时间,但这种简单易造的坦克仍受到各国的喜爱。特别是那些生产力低下的小国。需要注意的是德国的坦克虽然设计精密但产量不足,所以在大量战斗中德军在坦克数量上一直处于劣势。
包括T—34/76在内的各型苏联坦克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没有全部配备车际无线电联络设备,一般是几辆T—34中只有一辆指挥坦克拥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联络还依靠旗语。同德国主战的各型坦克(III、IV、V、VI)基本都配备无线电相比,协同作战能力相差不少,所以当编队行进作战时难以充分发挥坦克的优异性能,特别是遭遇突发情况时应变能力差。
所以由一辆性能不怎么样的III号坦克,击毁多辆T—34的战例屡见不鲜。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讯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此外其可靠性并不见得高出德国的四号坦克,据A.V.Bodnar回忆就称德国的装甲机器抛锚率更低,至少在41年开战的头两个月内,一半以上损失的T—34都是因故障被放弃,在41年T—34共损失2300辆,全年生产了3014辆,在二战苏军坦克中,T—34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不论是T—34/76还是T—34/85,其性能和特点也都是耳熟能详,T—34家族中还有一个火力超群但却不太为人所知的兄弟—T—34/57“坦克猎手”。
说到T—34/57,就不能不提到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身管长度达到73倍径的反坦克炮正是T—34/57所装备的ZIS—4型坦克炮的原型。1940年,针对德国可能出现的重型坦克的威胁。
苏联军方认为,现有的45毫米团属反坦克炮已经不足以应付可能出现的装甲威胁,于是提出了多个反坦克炮的研制计划,格拉宾设计局承接了107毫米和5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的研制任务,F—31型57毫米超长身管反坦克炮就在其中。(事实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吓唬自己,德国真正的重型坦克VI型—虎式在1943年才投入实战)[事件详细情况为:1940年6月13日,苏联安全局(其实就是间谍局)的头子S.Timoshenko向苏联的中央提供了一份情报,里面提到了德国已经装备了新型的重型坦克(其实是缴获的法国2C坦克),红军现有的45MM坦克炮已经无法击穿他们的正面装甲。此报告立即引起了苏联中央的震动。
1940年10月,F—31型反坦克炮的原型制造完成,并顺利通过了工厂和军方的测试,1941年初,F—31获准服役并改名为ZIS—2(92#工厂获得了“斯大林工厂”的荣誉称号,简写为ZIS(ZavodimeniStalina),所以该厂研制的火炮被称为ZIS型),或称为1941型5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火炮可以以近1000米/秒的初速发射重3.14公斤的BR—271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9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在1500米距离上仍然有75毫米的穿甲威力。
(实际上,ZIS—2型并非当时格拉宾设计局研制的身管最长的57毫米炮,另一种1940年11月开始研制的ZIS—1KV型57毫米炮身管长达86倍径。使用BR—271时初速达1150米/秒,但是寿命过短,按格拉宾本人的说法“射击40发后,初速和精度就明显下降,50发以后,炮弹就不旋转并且开始翻跟头(膛线被打秃了!)”。
尽管格拉宾的说法有些夸张,但ZIS—1KV寿命过短是个不争的事实,后来ZIS—4也受到过类似的困扰。
正在ZIS—2反坦克炮进行研制的同时,苏联军方对于T—26和BT系列坦克所安装的45毫米坦克炮和T—34及KV—1坦克上30.5倍径L—11/F—32坦克炮火力不足的问题也感到忧心忡忡,1940年6月13日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向苏共中央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现有的T—34和KV坦克及以后可能发展的坦克面临火力不足的问题”,为了替换这些坦克炮,军方提出,为T—34坦克研制一种长身管,穿甲力强,口径在55到60毫米之间的坦克炮。
这个时候,格拉宾设计局的ZIS—2型反坦克炮的设计正在顺利进行,于是,该设计局很快又接受了在ZIS—2反坦克炮基础上研制一种可供T—34使用的坦克炮的任务。新的57毫米坦克炮的试制工作于1940年9月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