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坦克的发展历程 (第9/10页)
散心靓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随着苏联炮兵部队的发展壮大,203—305毫米口径重炮的服役使炮兵要求拥有更大马力的牵引车。哈尔科夫机车厂(此时已改名为183工厂)在1935年投入新牵引车的研制工作,新型牵引车被命名为伏洛希洛夫。第一辆原型车在1936年完成,其总体结构与共产国际牵引车并无太大区别,但全新的传动系统、行走装置、绞盘以及在1938年开始采用的V—2V柴油机(V—2坦克发动机的改进型)赋予了它更优异的性能。1938年,该型牵引车投入量产,总产量1200辆。
整个二战期间,苏德前线的到处都可以看到伏洛希洛夫牵引车的身影,它们还参加了莫斯科举行的胜利大阅兵。
1941年,当183工厂向下塔吉尔疏散时,牵引车设计师们与KB—520设计局一起撤退并加入到坦克生产工作中。在战争岁月里,他们仍然在T—34坦克底盘上研制了AT—42和AT—45两种牵引车。183工厂迁回哈尔科夫后,研制新型牵引车的工作才得以展开。1944年,一批AT—45牵引车样车被制造出来,但由于工厂集中力量生产T—44坦克,研制牵引车的工作被迫停止。1946年,T—54坦克开始量产时,由M·N·什楚金和A·I·阿夫托莫诺夫领导的设计小组开始利用T—54坦克的底盘研制Izdeliye—401(“401产品”)牵引车,该型牵引车成功通过了测试,1953年第一辆量产型下线,定名为AT—T重型炮兵牵引车。
由于炮兵部队的需求良非常之大,因此工厂在整个50年代生产了大量牵引车,其数量甚至超过了工厂生产的坦克。AT—T被各兵种广泛采用并经历了不断的改进,先后研制了BAT—1和BAT—1M履带牵引车、防空控制站、陆军挖壕机。
1979年,随着新一代主战坦克进入苏军服役,需要全新的工程车辆与之协同作战,于是AT—T被MT—T牵引车取代。20世纪80年代,在MT—T的基础上,先后研制出BAT—2牵引车、MDK挖掘机、KGS—25起重机和BG—1推土机(后两种车型是在90年代后军转民的背景下研制的民用车辆)。
苏联解体前后,由于经济危机,研究经费极度缺乏,坦克发展几乎陷于停顿状态。乌克兰独立后,莫洛佐夫坦克设计局的景况并没有得到立即改善,大规模缩减国防经费使莫洛佐夫设计局得不到定单维持生产,老化的生产设备无法得到更新,这种局面持续了数年。为了保持坦克生产线的开工率,至少是低速的生产。设计局不得不将许多生产军品的车间推向了民品市场。经过数年努力,莫洛佐夫设计局保住了它在坦克设计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开始不断冲击国际市场。
1993年,莫洛佐夫设计局在巴基斯坦作了T—80UD主战坦克的演示。演示非常成功,随后T—80UD主战坦克成为巴基斯坦新一代主战坦克的竞争者。1995年夏天,2辆T—80UD坦克交付给巴基斯坦,由后者进行广泛的测试。测试工作持续了2个月,包括火力测试和行驶测试。1996年8月,巴基斯坦与乌克兰签署了购买320辆T—80UD主战坦克的合同,交付期限为1997—1999年,这笔大订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莫洛佐夫设计局在经费上的困难。但是由于大约70%的主战坦克部件不得不从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进口,莫洛佐夫机械制造联合企业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因为俄罗斯国内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他们不赞成向乌克兰出售必需的坦克部件。为了完成与巴基斯坦的合同,乌克兰国内坦克制造企业(主要是莫洛佐夫机械制造联合企业)凭借着前苏联遗留下来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经验,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坦克生产体系,使绝大部分坦克零部件都可以在国内完成。为巴基斯坦生产的T—80UD坦克以每年100—110辆的速度下线。第一批15辆坦克于1997年初交付,最后一批在1999年11月交付。
1993年,莫洛佐夫设计局开始在T—80UD主战坦克基础上研制T—84主战坦克。项目总工程师是米哈依洛·D·伯里休克,他在1990年接管了莫洛佐夫设计局并领导后者至今。
第一辆T—84坦克原型车在1994年完成,设计局和乌克兰陆军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其进行了严格测试。最终,1999年,乌克兰陆军采购T—84主战坦克作为陆军制式装备。2000年8月24日,10辆T—84主战坦克参加了乌克兰独立10周年阅兵式。
T—84坦克也大量用于出口,其中1辆参加了1998年在希腊、2000年在土耳其和马来西亚进行的与西方坦克的对比测试,这三个国家都需要进口大量主战坦克以满足其陆军对新一代坦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