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两次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老白这边已经带人装好了一个十字型的大木架,听到老张的信号之后,指挥劳工把木架装配到木桩上,与木套连接到一起。
随后他对着老张那边喊了一声“准备”,招呼四个这一组的劳工过来,一人握着十字架的一根杆,推动木套绕着木桩转动,逐渐将绳子收回,带动另一头的犁动了起来。
犁上蹲着的小女孩紧紧抓着把手,张着嘴又惊又喜地看着自己在一点点朝前移动。
由于杠杆作用和轴承的加持,劳工们觉得并不费力,甚至他们都不需要走动,直接站在原地,一手把自己的木杆推给下家,另一手拉过上家的木杆,很快就耕完了这一道近百米的土地,还觉得意犹未尽。
这套机构叫“代耕架”,追根溯源的话是唐时就发明的用于在耕牛不足时方便人力耕种的农业器具,不过机械组看不上古典代耕架那样原始的架构,只采纳了它的设计思想,具体部件都是根据力学原理重新设计的。
代耕架正适用于现在东海商社的技术条件,只靠人力就能高效耕地。等以后耕牛多了也不会浪费,可以改装成畜力驱动,甚至将来还可以套上蒸汽机,如果有的话。
张二牛在旁边看得一愣一愣的,随即欢呼着跑过来拍东家们的马屁。田学林把张、白二人好一顿夸,随后赶着他们回去做下一套了。
东海商社登陆之后,在半岛区前前后后种了千多亩的粟米,此时已经收获了。由于种植得非常粗放,亩产不高,只有八九十斤,不但比后世的水平差远了,就连附近村子也比不过,这还是在耕地已经积蓄了两年养分的情况下。
不过从东海商社的角度来看,这收成还是挺让人高兴的,他们前后大约投入了七十名人力在耕种上面,算下来平均每人产出了近两千斤,按宋制接近十八石了,一石拉去即墨或者胶州大约可卖一贯,那么算下来,每人从事种植业三个月可收入18贯,日均150钱,还是挺不错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