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封建的巅峰与瓦解 (第8/9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title="梁永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120—131页。">
深耕细作,不违农时,在战国时成为可能;同时,这个时代的人口增长比较迅速,降低了劳动力的成本,使得需要多多投入劳动要素的新技术具有了经济可行性,私田遂发展起来。
君主可以从私田当中收取税赋,这是一种封建制当中所没有的全新的经济资源,君主再用此一资源来压制此前始终抗衡着自己的国内贵族。而对于耕种私田者来说,他们需要安全保护,也需要有力量帮助组织兴修水利,刚好可以与君主的需求达成互补,于是双方形成了结盟关系。所谓结盟,不是说双方进行了明确的意思表达,而是只要在互动过程当中,两种力量的协作关系能够持续地运作下去,就意味着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已经形成了正向的良性循环,便是一种事实上的结盟,里面孕育着新秩序的生成点。
正是通过初税亩政策,贵族抗衡君主的力量开始消弭,诸侯国的内政开始从贵族共和式,转变为官僚国家式。这个趋势在战国时期诸国变法当中越发明显,基于血统的不可移易之贵族地位,逐渐被基于君主意志的军功等级制所替代。正义的基础属神还是属人这样一个问题,时代开始给出朝向属人一方的答案。
初税亩之后,诸国的土地政策逐渐开始转为私有,可以自由买卖。这是对于井田制的釜底抽薪,也是对于传统宗法制的釜底抽薪。时代朝着君主集权的方向发展,贵族日渐凋零;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自由的土地制度成为可能,一种更大的秩序,取代了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传统小共同体。
<span
class="bold">2.新的知识传播技术
也是在这个时代,竹简开始获得应用,这意味着周天子通过铜铸而对于文字的垄断开始被打破。知识传播的成本急剧下降,文字从仅属于最顶层的宗法贵族的祭祀之用,转为一般贵族子弟甚至运气好的普通国人,都能够学习。适逢人口膨胀多年,无有土地的贵族子弟遂转化为游士,各国竞相延揽人才为己所用,游士也都渴望卖个好价钱。传统的宗法忠诚一去不复返,游士正是变法君主们最喜爱的那种在本国内无有根基之人。
官僚体系的运转基于文书体系,文字因此摇身一变,成为支撑官僚制度的工具;官僚治国的依凭,首要的是法而不是礼。随着宗法制、井田制的纷纷破坏,西周之“礼”的秩序不再是理所当然,对社会的规范需要通过“法”来进行。郑国正卿子产铸刑鼎是个标志性事件。晋国正卿叔向书于子产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