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球白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13
斯卡西将军很郁闷,他收到了一份报告,米利托星的光谱分析,把他的脑子搞得更乱了。舰队情报室没有关于米利托星的详细资料,当前的太空区域距离舰队的正常航线非常遥远,如果不是虫洞失效导致被意外甩出,舰队没有任何一丝可能到达这里,事先无论如何不会想到需要这片太空区域的资料。舰队情报室也不可能储存整个宇宙中所有星球的详细资料。所以,要获得这些资料,必须联系卡维尔母星,而卡维尔母星是那么遥远,但凡近一点他们就打道回府了。尽管使用了超光速信道,资料的请求和传递也花费了如此之久的时间。可是,母星对这里的情形同样缺乏了解,传回的资料并不多,只有可怜的光谱分析,而且结论很杂乱,没有确定的说法,充满了犹疑于各种可能性之间的猜测。
米利托星的光谱与众不同,很难理解。
以前还好,看起来米利托星及其恒星所组成的星系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星系,只是位置极为偏僻,孤独地游荡在宇宙边缘,离任何其他星系都很遥远。正因为如此,这个星系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有些在校的研究生为了攒出毕业论文,才会偶尔把注意力投向这里,没什么有价值的分析。但是,从若干年前的某个时间点开始,该行星的大气光谱逐渐发生变化,变得与众不同了。最重要的变化是大气温度持续上升,上升速度很快,超出了任何恒星光照、地质变化、气候周期、生物圈演化或者文明工业化之类因素能够轻易解释的范畴。有些研究生,还有极个别闲得没事干的科研人员,开始进行解释,提出了多个模型。可是,解释各有不同,模型千差万别,离达成共识遥不可及。
事实上,所有人都热衷提出模型,却没人着急达成共识。谁都知道,由于米利托星的偏僻位置,达成或者不达成共识对于卡维尔人而言毫无意义。所以,论文写出来之后就被搁置在那里,没什么人理会,评论、回应或引用都很少,直到下次有人想写一篇新论文。新论文通常又追求建立一个不同以往的新模型,而非验证某个旧模型,引用旧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批驳。也许这样更有利于在答辩会上吸引导师们的眼球……不过就是答辩会那么一会儿,毕业以后便束之高阁了。那些极个别的不是在校学生的科研人员看起来也是类似思路,标新立异多过验证已有推测。我理解,既然米利托星如此遥远,卡维尔人对它的期望又如此之低,对它的研究便成了一个冷门课题,完全不受重视,没有共识和结论就毫不奇怪了。
我大概扫了一眼那些分析。有一个分析提到,米利托星由于其偏僻而孤独的位置,缺乏宇航中转站,资源情况也不理想,不太可能拥有深空宇航科技,宇航能力恐怕难以突破其星系范围。但是,米利托人—如果存在米利托人的话—在其他方面却很可能发展得不错,包括计算机技术。光谱中某些迹象表明,米利托人也许采用了一种罕见的巨型计算机系统建设模式,将系统嵌入到了地层中,而其散热系统并不完善,导致大气升温—无疑,这个分析是正确的。可惜,这个正确的分析在诸多分析的列表中一点也不起眼,排列在第三百多位,没有被其他分析引用,甚至没有被其他分析反驳,可能多数人觉得这个结论如此荒谬,根本不值一驳。
排列在第三百多位,实在太靠后了。斯卡西将军只看了前一百个分析,就决定不再继续往下看,错过了正确的分析。他头晕脑胀,不停地嘟嘟囔囔,主要内容是咒骂,咒骂那些研究者都是神经病,咒骂卡维尔科学界都是无用的废柴—当然,这只是他在极度沮丧中的泄愤之词,不是他的真实想法,他一贯尊重科学。
作为太空舰队司令员,斯卡西将军显然比我聪明得多,但他有一点不如我。他看得太仔细,从第一个分析开始,总在费神琢磨眼前的分析是否正确。这样思考不仅考验浅显的逻辑,还需要复杂的计算,难免费神费力,让人脑瓜子疼,而且几乎不可能得出任何结论—如果能得出结论,早就有结论了。但我不同,我看一眼导语中的概要陈述便知道哪个分析是正确的,很快就刷到了第三百多个,并且找到了正确的分析。
我认为斯卡西将军放弃继续看下去是对的。即使他看到了正确的分析,也无法将这个正确分析从诸多错误分析中挑选出来。退一万步讲,就算他挑选出了正确分析,也无助于了解米利托星当前的实际情况:那里只有一个活着的人,一个傻子,却控制着庞大复杂的米利托防御系统。
之所以说斯卡西将军脑子更乱了,并不是我的臆测,而是我的观察。在前一百个分析中,他和副官卢卡少校的倾向不同,这本来没什么,但他竟然严重失态,和卢卡少校产生了激烈的争吵。斯卡西将军是一个成熟的人,这种失态只能归咎于内心的彻底失控和大脑中的彻底混乱。说实话,如果不是卢卡少校囿于自己的身份,还勉强有些控制,也许两个人早打起来了……谁知道呢,卢卡少校是个暴脾气,而且在这次旅程开始之前才刚刚坐到这个位置,职业生涯不算长,甚至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斗,职场经验不足,对于和长官如何相处—特别是在意见严重分歧时如何相处—并不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