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2/3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其实,对于道,大家并不生疏。我们平时走的路,是道;我们平时常说并竭力要掌握的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生之道、经商之道、健身之道、管理之道、持家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等等,也是道。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道。但是,这些都是具体之道,有没有一个把这些具体之道全部包含进来的总的道呢有。这就是老子在第一章中提出来的道。这个道,建立在世间万事万物具体的道之上,是从中抽出来的,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道。
宋丹丹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正因为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所以,道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与人类思维的深刻性及社会存在、自然存在的复杂性之间是有距离的,言不尽意的情况常常遇到,更何况老子的道内涵是如此丰富,概括性是如此之强。面对不可言说的道,老子偏偏要言说,无怪乎唐代诗魔白居易对老子此举不以为然,专门写《读老子》一诗批评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似乎是点出了老子本人的矛盾。白居易的看法正确吗
陈大明白居易老先生误解老子了。道无法以具体的形象展示给世人,又很难用语言文字描述,所以即使是圣人,也无法像拿出一个具体的东西一样,拿出道来给众人看。众人能看到的,要么是道的作用,要么是事物本身,而不是道。老子不是非要把道说清楚不可,而是认识到了道的重要性,道对社会、人生、治国、理世均有积极作用,所以,才引导人们掌握认识道的方法,并从不同侧面力图说明道是什么。于是就有了第一章第二个层面的阐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里,老子教给人们认知道的基本方法,也就是从无和有入手。在老子看来,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人们应该常体无,以观照道的奥妙;常体有,以观照道的诀窍(关键、要领)。无和有在这里都是指称道的,但无和有是道的一体两面,无突出道的隐蔽性(无形)与无限性,有强调道的实有性。无与有的关系是一事之相续,一体之两面。
具体说来,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虚无、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蓬勃生命力的无。比如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发现的引发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就非常小,小到什么程度呢用普朗克常数表示,是6.6乘以10的负34次方。小到这个份儿上,完全可以视为无。但就是这么一个奇点,在137亿年前发生大爆炸后,膨胀生发了整个宇宙,它的内部该蕴含着多么大的能量和生命活力啊!再如人们平时司空见惯的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都是明物质,这些明物质是大家都能够看到的,但还有人们看不到的物质,也就是暗物质。在宇宙中,明物质仅占15%,暗物质却占了85%,而且其中同样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种看不到的无,并不是真的一无所有,而是有着内在的秩序和规律。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
宋丹丹同样,老子所说的有,并不是人们平时所能看到的现实存在的小有,而是着眼于宇观、宏观的大有,这种大有也是有内在秩序和规律的。在老子看来,这种大有是万物得以生发的母体。我们所熟知的地球是大有,它以空气、水、阳光等自然资源催生养育万物;我们所熟知的太阳系,是大有,它以八大行星有序的运转为化生万物创造条件;还有茫无际涯的宇宙、平行宇宙和无数的星系。地球上有多少颗沙粒,宇宙中就有多少颗星星,这更是大有。那么,问题来了:统领这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无和有的是什么呢就是老子所说的道。而在老子看来,无和有正是道的一体两面。这就是老子教给我们的正确认知和把握道的基本的体悟方法,也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论断的划时代的意义之所在。
陈大明接下来,老子用一个故字提起下文,谈了他认知道的具体方法,那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也就是常常在对无的认知考察中,观照体悟其中蕴含的奥妙;常常在对有的认知考察中,观照体悟其中蕴含的诀窍,从而把握住认知道的关键和要领。其字代指道。观是体悟,用心灵智慧观照的意思,而不是用眼睛去观察,因为作为天地万物始原和宇宙本体的道,是无法用眼睛观察的。眼睛可观察的只能是有形之物,而道则是视之不见的。这里的徼历来解释很多,有归结明朗边际孔窍四种说法,其中,取孔窍的引申义诀窍关键要领的说法更为切合老子原意。徼体现了道可以认知、可以把握的属性,以观其妙以观其徼更是直接讨论宇宙本原的认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