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2/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个思想重点是贵大患若身。在本章中,为了便于人们进一步理解,老子做了一问一答的陈述解释,而答词的重点就落在了身字上。一般人对于身外的宠辱毁誉,都特别重视,如临大患一样,甚至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毁誉远远超过了自己的生命,因此,老子提出贵身的主张,他要人重视生命一如重视大患一样。需要说明的是,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所说的身,更多地指向权位、名利等私欲。心里老是想着有大的祸患,那是因为心里老惦记着自己的那点私欲,没有这点私欲我们还会担心有什么祸患吗心中装满私欲,这本身就是与天地大道相背离的表现,功名利禄和宠辱得失对我们来说,都是外物暂时的寄放,凡是寄放的东西,来去自由,不受控制,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它们放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上。人生的种种烦恼与痛苦,往往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执着、太放不开,正因为太执着、太放不开,所以才会对宠辱得失不能释然接受。中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曾描述过周进和范进两个人物,周进因为久不得志而痛不欲生,多次寻短见;范进因为金榜题名而高兴过度疯掉了。实践证明,对待荣辱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小问题,但从深层次上看,体现着一个人的胸怀、格局和境界。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从小就立下读书做圣贤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止。他虽经受了无数的磨难、凶险和打击,却在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一位终生以报国为民为己任的贤臣。他光辉的一生为老子的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
第三个思想重点是以身为天下。尽管老子说大患来自于身,但并不是要人弃身或者是忘身。他从来没有轻身、弃身的思想,反而是要人贵身。如果贵身,自然可以减除许多外患,减除纵情纵欲的贪求,自然会漠视外在的宠辱毁誉。自贵其身、自爱其身体现着一种更高要求的自我修养。在第十二章中老子曾提到圣人应该为腹不为目,这句话是说我们应该注重内在恬淡的生活,摒弃外在物欲的刺激和诱惑,这体现出来的正是一种贵身精神,所以本章也可以说是上一章思想的延伸。在这里,老子没有告诉我们他所提倡的人生追求是什么,他只是用置身于天下的胸怀和担当来告诉大家: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真正珍爱自身生命和价值的人,不会被外界物欲所困扰,而是心中充满大爱,把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推己及人珍爱他人的生命,关心人民的福祉,关注民族的命运,把贵自身、爱自身提升扩展到爱天下,这样无私忘我的人,才能担当大任。我们都还记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曾说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一番肺腑之言,感动了无数人。无我是一种大境界、大格局,是不计得失、不谋私利,是鞠躬尽瘁、无私奉献,是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拳拳之心,到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的铮铮誓言,从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的自我要求,到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的庄严宣誓,无不彰显着一种舍身忘我、报党报国的宏大境界和枝叶关情、人民至上的远大格局。正所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不会干涸,这种无私的言行、崇高的风范,让世人更为生动和深刻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
我们再回过头看这一章。老子在这一章中讲到了两种人,一种人是心中装满私欲,一心只为自己考虑的人;另一种人是心中充满大爱,没有私心和贪欲,把自己交付给天下的人。从这两种人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也恰恰体现出老子一直所倡导的少私寡欲的主张。懂得了老子的智慧,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那就是我们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觉察自己,不断地反省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可能发生一些小小的却也令人困惑的荣辱得失,有各种身外之物令人高兴或是悲伤,或许我们达不到宠辱不惊,但我们可以做到或者尽量做到宠辱少惊,不计当下,就很容易化解一些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特别是在不顺或是受辱的时候要保持沉稳,相信事情会有转机,完全可以由于成功的自我控制而站得更稳。而对于荣誉和恩宠,我们不妨一笑,最好的选择就是及时忘记。把得失看得淡一些,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求内而不求外,有多么爱自己,就要多么爱他人,如是才能大成。
(撰稿人:宋丹丹李晓英)作者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