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第2/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自今及古,道体没有消失,一直在运行,一切都在道的规定下有秩序、合规律地产生着、发展着、消亡着,表现为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的生生不息过程,印证着老子的天道圆圆,各复归其根(第十六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的精辟论断。大爆炸理论就是对老子精辟论断的科学证明。
陈大明从大化流行的角度看是这样。换一个角度,我们说,自今及古,文化没有消失,文明没有消亡,而是其名不去,以道的方式,保存并传递着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遗传密码与承续基因,具体表现为地上、地下的文物遗存。现在的考古发掘是自今及古能知古始的最佳方式。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龟甲上刻的目,是距今一万年的人类祖先投向当代的热切目光。而贾湖骨笛吹奏出的,是在皎洁月光下回荡在蛮荒时代华夏大地上的最古老的小夜曲。从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的议事厅到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宛丘都城南门埋设的陶质排水管道,再到太昊陵遗存,我们看到遥远而真实的伏羲时代和神农部落的先民们沿黄河东行,定都宛丘,一画开天,奠定了华夏民族精神世界的第一块基石,引导先民由蒙昧走向初始的农业文明的壮举。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龟背形网格状器及其内盛装的龟背形玉器,与古本《竹书纪年》关于帝尧传位帝舜的甲图之甲的记录呈现惊人的一致。这个龟背形玉器就是帝尧传位帝舜的证物,也是尧舜禹的传国礼器。它的出土,证明了上古时期尧帝到舜帝的禅让制是真实可信的。
宋丹丹同样,站在河南鹿邑太清宫遗址,能够清楚地看到少年老子在涡河岸边观水悟道,听恩师常枞传授柔弱胜刚强之道的情景;登上升仙台,可以清晰地听到老子说道论德的声音在两千五百多年的时空里所发出的遥远而又深沉的回响;站在淮阳弦歌台,能够形象地看到为克己复礼而周游列国的孔子师徒,虽陷逆境、遭困顿仍不改其志的执着与坚毅。
这就是文物遗存所蕴含的两千多年前、四千多年前、七千多年前,乃至一万年前真实场景的再现,是道转化为人世间的德在贾湖先民、伏羲时代、尧舜禹时代和老子、孔子及其弟子身上的再现。从这种再现中,我们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够以今知古。这种再现,正说明道是亘古长存、其名不去的,老子道德理念所包含的规律、法则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已经转化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文明追求,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成为鲜活的历史印记和精神文化标识而传承不息。
这就是地上、地下文物遗存的真正价值之所在。它们唤醒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激活了人们在平时并未意识到的固有的精神文化基因,而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四章和这一章,早就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
陈大明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要求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这里的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就是自今及古的深入发掘、深入研究过程;这里的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就是一种坚守天下大道,对其名不去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这种建立在深入发掘、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才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显示了中华文化的悠久、中华文明的璀璨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长江黄河般滔滔滚滚、一泻千里、博大浩瀚、绵延不绝的道统与风范!
宋丹丹总之,这一章以道与德的关系领起,阐述道体的基本构成和其中有象物精信的基本特征,探讨了通过认知道、体悟道,并最终把握道,透过纷繁事物的表象,抓住万事万物根本的基本途径,强调了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的重要性,得出了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的结论。老子的精辟见解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值得深入学习与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