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第2/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第一章提出道的概念,第四、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章分别描述了道体,刻画了道的形象,揭示了道的内涵和功用后,这一章是对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无私无欲特性的赞美。
老子认为,道普遍存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就道不做万物的主宰,始终处于无私无欲状态这一特性而言,它可以被称为卑微渺小;由万物都归依于它,但它却不自认为是主宰而言,又可以被称为大。小与大构成道的两面,相反相成。正因为它不将万物据为己有,不自以为大,没有占有欲和支配欲,所以才成就了它的伟大。天道如此,人道也是如此。在社会活动中,要自处于小,不自以为大,方能兼容并蓄,海纳百川。聪明的人深知这个道理,谦卑虚心,胸襟博大,其结果则能成其大,成为真正的主宰者。
应该指出的是,这一章的言说对象依然是君主侯王。因为他们身居高位,肩负着治理国家和社会、引领百姓前行的重任,所以才要终不自为大,并最终成其大。
《道德经》通篇在作比喻,我们不妨把这一章看作老子是用道来比喻得道的君主侯王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首先,老子以道的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的品德,告诫君主侯王要尊道而行,有所作为,但不能居功自傲。在老子看来,大道就像滔滔的河水一样,流注左右,润泽四方。这水流,万物靠它滋养生长,但它从来不会推辞。大道的这种能力与品格,是老子深为钦佩的。由道的层面降落到人世间,老子就借道的这种超凡的能力和高尚的品格告诫君主侯王,虽然拥有万民仰慕的皇权,但不能恃权自傲,飘飘然,昏昏然,必须以敬畏之心对待天下黎民百姓,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办事。真正悟道、体道并得道的君主侯王,尊道而立,循道而行,不会因为取得了一些功绩而沾沾自喜,志得意满。而始终像河水那样,滔滔东流,甘居低洼之处,保持低调谦和。从而赢得百姓真心拥戴,为国家治理、社会发展奠定深厚而坚实的民意基础。
其次,老子以道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的品德,告诫君主侯王要少私寡欲,善于遏止自己的私利私欲。《吕氏春秋·仲春记·情欲》说: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贞观政要·慎终》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这些论述,都可以看作是对道的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思想的进一步发挥。上天产生了人类,并使人有了贪婪和欲望。有贪婪、有欲望就有感情的冲动,但,人对此应该加以适当的控制。圣贤之人,通过提高修养来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样才不会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对于常人,节制欲望非常重要;对于君主侯王,节制欲望、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只顾自身欲望的满足,违背民心民意一意孤行,就会与黎民百姓产生矛盾,为自己树立仇敌。而且因为欲望的刺激会使欺诈邪恶之心突增,意志产生动摇,发生精神危机,最终的结果自然不妙。
再次,老子以道万物归焉而不为主的品德,告诫君主侯王要后其身外其身,处主宰之位但不造作妄为,以低调、谦卑的心态和姿态对待天下百姓。现实生活中,只有跑得太快的人才容易跌倒,只有站得太高的人才容易摔伤,只有太强势的人才容易失败。所以,《尚书·大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荀子·儒效》说:身贵而愈恭。范仲淹强调:守之以谦,必受之以益。王阳明指出:人不谦不足以受天下之益。在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时,只有谦在己,恭对人,克骄防矜,不自为大,以柔慈的治理方式对黎民百姓引导而不控制,帮助而不苛责,安抚而不欺诈,黎民百姓在自然的状态中,感受君主侯王博大的胸怀、普施的慈爱,才能顺民意,得民心,天下归附,长足发展。
老子在这一章阐释的大与小的辩证法,既是王者之道,也是普通人的立身之本。他告诉我们,为人必须谦下贵柔,像水那样甘处下游,具有谦逊的品格。
多次虚心向老子问礼求道的孔子,就具有这种品格。孔子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三字经》记述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说的就是孔子拜七岁小儿项橐为师的事儿。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时,遇到项橐在路当中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项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项橐便问: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于是两人展开一番辩论。孔子的问题项橐一一回应,但项橐的提问孔子一个都没有答出来。一行人都在惊叹项橐的智慧,孔子由衷地对弟子们说:项橐七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之后,便听从项橐的话,绕道而行。项橐七岁而为孔子师也传为美谈。
总之,老子在这一章说明大与小的辩证法,深刻揭示出大道周流左右,无所不及,以及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的特性,赞美了大道造化万物、无私无欲的崇高品德。大道的这种特性与品德,对人们提升自身修养,正确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有效施行社会治理的启示意义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