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在上一章中老子为我们总结了《道德经》的总纲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顺着这个话题,这一章中,老子把很多这种逆向因果的反律现象,以简约铿锵有力的格言形式叙述出来,而且在叙述前,又说明对于这种逆向因果的反律,不同的人生等级有着不同的反应。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老话常说百人闻道,十人悟道,一人行道,可见大道不易于被常人所理解并接受。这是因为不同人对道有着不同的认识,其见解不同、感受不同,所得到的答案也不同。老子在这一章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用数字三三五五来进行归纳总结,即三种类型、三种道、五种品德和五种运行形态。下面,我们逐一来了解。
首先是三种类型。老子开篇便指出世人在听闻大道之后呈现出三种不同的表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三种不同人士的表现类型也代表着三种境界。品性上等的人,听闻大道之后不仅把道存于心,关键能勤于实践,向着高尚的方向进展;品性中等的人士,听闻大道以后是半信半疑,略感迷惑,这是因为老子的大道实在是太深奥太另类了,听听还是有点意思的,但这些属于精神层面的领悟,和自己当下现实的追求扯不上太多关系,谈不上一定要循道而行;品性下等的人士,听闻大道之后,哈哈大笑。为什么会笑呢首先是不懂,老子所讲的大道要理像天书一般,听了以后如入云雾里;其次是觉得荒唐可笑,老子的见地有违自己所见的世俗法则,有研究它的工夫还不如多挣几个钱多爬几个台阶呢。老子依据人的不同资质与领悟力划分出的这三种类型,并非将人划分等级,造成身份的差异、阶级的对立,而是强调态度上的差异导致行为效果的不同,犹如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是效果,而笃信不疑是态度;下士呢,觉得道神乎其神,不可思议,所以会大笑之。那么话又说回来了,如果道不被取笑,就不能算是道了。老子的这段话,真是深富玄机,他划分的这三个不同的层次,同样为我们衡量自己修行的状态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参考依据。
接着老子说建言有之。建言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常言说得好,老子的这句话就等同于告诉我们,接下来他要讲的内容其实都是常言,是大家所共识的常理。这就是我们要一起了解的第二个内容,老子向世人展示的三种道及表现形态: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意思是光明之道恰似黑暗,进取之道恰似退守,直达之径反而崎岖不平。事情的表里往往是不一样的,这点老子看得十分通透,所以当诸侯纷争战乱不已时,老子告诫统治者应清静无为;当世人都以智谋刚强为上时,老子却教人柔弱、谦卑、质朴;当世人汲汲于追求超群出众时,老子给出的建议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没有出众的实力,先学会退后一步向他人学习,做到能屈能伸,能进能退,要明白屈不代表懦弱,而是为了保持实力;退不是认输,而是为了突破困境。所以有时候,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而敢于后退的人比勇于前进的人具有更高的智慧和更大的勇气。恰恰是因为老子向来不从表面去看问题,而是关注内在,所以在世人眼中,通往名利的康庄大道反而被老子鄙视,崎岖不平充满艰辛的道路老子反而认为是丰盈的人生坦途。而在体道悟道的路上,老子也似乎走上了一条充满暗昧艰辛的荆棘之路,但在他的心中,这样的人生选择却使他真正获得生命的光明与开阔。
第三个内容就是依照道的本性而表现出来的五种德: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意思是有着崇高德性的人虚怀若谷,时刻保持谦卑和虚空状态;品性尽管很纯洁,但总觉得心中还有很多污垢没有除尽;尽管积德已厚,常常感到德性不足;尽管德性刚健,却是宽容忍让;唯恐质朴纯真的德性随时会改变难以长久,而时刻保持谦逊内敛,谦下含藏。为什么成熟的麦穗会低下头越有学问的人往往越谦虚因为他们懂得锋芒还是藏起来的好。据《史记》记载,孔子曾经多次向老子拜访请教,老子对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得知欧阳修辞官获准后,写了一篇文章《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向他表示祝贺,苏轼用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来称赞老师欧阳修,意思是最勇敢的人往往看起来怯懦,因为他不会鲁莽行事;最智慧的人往往看起来愚笨迟钝,因为他不会卖弄聪明,懂得谦卑藏拙。正如老子所说,道德的显现不是外炫的,而是反照的,是不易被一般人所察觉到。所以在至高的境界中,我们看不到德性崇高者的自我表现,看不到他们的浮躁,看不到他们的炫耀,他们在谦卑与宁静中锻造自己人生,这样的生命,恰恰是效仿了道的五种运行形态:隐幽、虚空、无声、无形、无名,并且在运行中塑造真实的生命。所以老子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老子眼中的大就是无,这是道的境界,更是德的境界。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四字成语了,尤其是大器晚成这个词,一般用来安慰少年不得志的人。但这并不是老子的本意。晚不是指年龄,而是指时间,准确地说,是刻苦努力的时间。只有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就有望成功;同样,一定要将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恒久的努力上,不可急于求成。人生如同一棵大树,只有根深蒂固,方能茁壮旺盛,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如果根浅土薄,生长无力,最终只能成为又细又矮的小树。纵观古今中外,任何圣贤人士无不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深陷困顿却锲而不舍,方才走向成功、走向辉煌和巅峰。东汉名将马援,少年时期天性并不聪明,但他克服自卑的心理,坚持不懈发奋学习,直到五十五岁时才被封为伏波将军,成为大器晚成的名将。现实生活中,少年得志者确实不少,但最终能成大器者往往是凤毛麟角。真正的智者都知道成功需要积累,需要厚积薄发,终成大器的原因在于勇于立志且能坚韧专注,经得起反复的打磨和失败的锤炼,古语常说十年磨一剑,所以,人生有时候只为一件大事而来,其他的事情都叫历练。
总之,老子通过分析三种不同品性人士对大道的认知而形成的鲜明对比,深刻阐明了求道、悟道、得道过程从来都是艰巨长期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告诫世人成大事必经千锤百炼,有大智慧的人从不显山露水。由此可见,积累智慧、涵养品德,是人生应恪守的理念导向,也是每个有志之士应该坚守的人生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