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第2/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的确,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电能透过金石,风能穿透肌肤;坚硬的石头,是谁让它风化、碎掉的,是风,是光,是看不见的柔弱之物;庞大如大象,可以踏平房屋,可是奈何不了一群蚂蚁;人能够战胜一切,可是对潜伏体内的病菌和不断出现的病毒似乎是没有非常有效的应对办法。由此可见,人生在世,不可以强硬的姿态出现,切忌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更不能以强梁的姿态出现。强梁者不懂柔弱胜刚强之理,更不懂知足知止之道,盲目自信、自大、自恃,最后发展为不可一世、为所欲为,常常以赌徒的心态行事,下场往往不妙。历史上,盖世天才拿破仑率领精锐法军横扫欧洲,气势如虹,那是何等的强梁,但最终在侵略俄国的战争中失败,复辟后再败于反法联军,落得被囚于孤岛郁郁而终的悲惨结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希特勒更是强梁一时,狂妄至极,结果自取灭亡,遗臭万年。
之所以出此预言,是因为老子深知柔之胜刚、弱之胜强是天下大道的基本属性,弱者道之用,柔弱不争是天下大道的运行方式,而人道应当遵从天道,也应谦下贵柔,抱朴守静。不能汲汲于争强好胜,应该效法天道的至柔去立身处世。当然,这种柔并非柔弱无能,而是建立在明白天道基础之上的顺应自然,服从物理人情,形式上虽是柔顺的,但本质上却蕴含着至大至刚,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正因为弱者道之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必须施行以不言之教为特征的无为而治。
老子以锐利的目光观察世道人性,以睿智的头脑分析天下大势,深刻认识到处于礼坏乐崩的春秋末年,周天子日弱,诸侯王日强,欲望膨胀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老子发出了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经》第七十章)的感叹。也就是说,自然无为的道理本不难理解,也不难施行,只是由于侯王们竞奔于占有的跑道上,企图跑到无限或不断地接近无限,因此对无为之益不以为然,所以老子才感慨万分地说天下希及之。
这不是侯王愿不愿意、能不能施行的问题,而是天下大道所蕴含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必然要求。能够施行无为而治,就是循道而行,就能够顺民意,得民心,聚民望,天下归心,百业兴旺,繁荣富强。历史上田齐的黄老之学和汉初的黄老政治作为官学显学,倡导无为而治,成就了齐国霸业和文景盛世;唐初把老子尊为圣祖,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唐高宗携武则天亲临老子出生地河南周口鹿邑祭拜老子,唐玄宗两次亲注《道德经》,第二次注毕后在唐皇家庙鹿邑太清宫镌立《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昭告天下,成就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明太祖朱元璋注解《道德经》,明初力推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仁宣之治;清世祖亲注《道德经》,清初推行轻税减赋政策,成就了康乾盛世。这几大盛世,都是直接或间接在老子无为而治思想指导下取得的。这些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了老子在这一章作出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的论断。社会政治的发展证明老子的这一论断是非常富有预见性的,不说历朝历代多有造作妄为的统治者出现,时至今日,世界上不仍然有以霸权思维、强权态势处理国际关系的妄为国家和不顾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而追求经济利益的妄为者吗这些霸权国家和妄为者的确应该认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深入领悟东方大哲人老子所说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蕴含的大智慧。
说到行不言之教,诸葛亮的事迹对人们是颇有启发的。诸葛亮从小立志高远,怀抱兼济苍生的大志。他认为要成才必须先立志。在《诫外甥书》中,指出立志是成才的基础,主张立志必须高远,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他写道: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如果志向不高远、不坚定,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诸葛亮以此训诫后代子孙,也是自己的人生总结。他自己在这方面身体力行,行不言之教,为儿孙做出了榜样。他一生廉洁奉公,生活俭朴。在给后主刘禅的折子中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如此清廉,不愧为被后人景仰的一代贤相。他严格要求自己,虽贵为丞相,但从不搞特殊化,尤其严格要求子女,不因自己是丞相就让他们受到特殊照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将自己的独生子乔过继给诸葛亮,乔在蜀国官至驸马都尉,本当安居成都,但诸葛亮外出打仗,他的子弟们都随军押运粮草,诸葛亮认为乔也应该与他们同甘共苦,于是便命乔跟着大家一起押运粮草。这对他的所有后代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教育:不搞特殊化,让子弟在一种与普通民众平等的环境中成长。不娇纵他们,使之没有优越感,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适应社会、不依赖祖上、独立生存的能力。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诸葛亮志存高远,廉洁自律,平等待人,不娇纵子弟的作风,对后代子孙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他不只是人们心中智慧的化身,更是一位善行不言之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道德典范。
总之,老子在这一章通过对天下之至柔能够主宰和驾驭天下之至坚的引申发挥,引导世人尤其是具有治国理世职责的侯王重视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并自觉自愿地去施行,进而收到既有益于自身,又兼济天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