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黄初二年(221年),于禁从东吴返回洛阳,此时他已须发皆白,步履蹒跚。曹丕表面抚慰,任命他为安远将军,却在暗中策划了一场羞辱。据《三国志》记载:\\\"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三国志·魏书十七》)当于禁来到曹操陵墓,看到壁画上自己跪地投降的场景时,当场呕血不止。
野史对这一幕有更细致的描写:于禁伸手触摸壁画上自己的形象,手指颤抖不止,突然大喊:\\\"吾非贪生,实乃为三军计也!\\\"(《魏略》)守陵人见他面色铁青,急忙扶他坐下,于禁却推开众人,踉跄着走出陵屋。当晚他住在驿馆,三更时分突然坐起,对随从说:\\\"吾梦见太祖骂我矣\\\"(《魏晋世语》)次日便发病不起,七日后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曹丕赐给于禁的谥号是\\\"厉侯\\\",\\\"厉\\\"在谥法中意为\\\"暴虐无亲\\\",显然是对他投降的贬斥。但陈寿在《三国志》中却颇为惋惜:\\\"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惜哉!\\\"(《三国志·魏书十七》)裴松之注引的《傅子》更替他辩解:\\\"禁之力战,不如庞德之死守,岂天地邪!\\\"(裴松之注引《傅子》)认为两人结局不同,或许是天意。
四、毁誉参半的历史评说
于禁的一生犹如一场悖论:他是曹操麾下唯一拥有\\\"假节钺\\\"权力的外姓将领,意味着可代行王命,却在最关键的战役中选择投降;他治军严苛到近乎残酷,却在生死关头展现出对士兵的怜悯。这种矛盾让后世对他评价两极。
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于禁以百战功臣,晚节不终,此固无可恕。\\\"而清代史学家赵翼则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出不同看法:\\\"于禁之降,或有不得已者,非贪生也。\\\"如今河南泰安于禁墓前,仍有两块对立的石碑,一块刻着\\\"毅重名将\\\",另一块刻着\\\"晚节不保\\\",恰似他毁誉参半的一生。
当我们回望建安二十四年的那场洪水,于禁站在土山上望着滔天巨浪的身影,成为三国史上最具争议的瞬间。他用前半生建立的\\\"毅重\\\"形象,终究没能抵御住洪水的冲击,也没能守住内心的堤坝。正如后人所叹:\\\"淯水整军名噪时,樊城降敌晚节失。文则若泉下有知,可悔当年一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