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建安十四年(209年),江东建业的吴侯府内,檀香袅袅升腾。一位身着黛青色云锦长裙的妇人端坐在主位,银发间斜簪着一支古朴的玉簪,岁月在她眼角刻下细密的纹路,却难掩眉眼间的威严。她目光如炬,扫过堂下议论纷纷的臣子,唇角紧抿成凌厉的直线——这便是吴国太,孙坚之妻、孙策与孙权之母,一位在正史寥寥数语中,却于野史传说里撑起江东半壁的传奇女性。
正史《三国志·吴书》对她记载简略:\\\"孙破虏吴夫人,吴郡富春人,本吴着姓。少孤,与弟景居。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生四男一女。\\\"而野史《江表传》却绘声绘色描述她的年少时光:出身吴郡望族的她,及笄之年便以才貌双全闻名,常着月白色襦裙,手持书卷立于庭院,墨发如瀑垂落,眸光流转间既有江南女子的温婉,又藏着将门之后的英气。孙坚初次见她,是在一场诗会上,她提笔写下\\\"愿得山河固,不负苍生愿\\\"的诗句,落笔遒劲,令满座皆惊。
孙坚战死沙场后,吴夫人一肩挑起抚养子女的重担。彼时孙策年仅十七,望着母亲日渐佝偻的背影,含泪道:\\\"母亲放心,孩儿定当重振孙家基业!\\\"她轻抚儿子脸颊,声音虽柔却透着坚毅:\\\"乱世之中,仁义为盾,谋略为矛,缺一不可。\\\"(《吴地志》)在她的教导下,孙策横扫江东;孙权年幼继位时,亦是她出面安抚张昭、周瑜等老臣:\\\"此子虽幼,然聪敏过人,望诸君尽心辅佐。\\\"(《三国志》注引)说话时,她身披黑色大氅,立于城头,银发在风中飞扬,恍若江东最后的定海神针。
建安十四年,周瑜设\\\"美人计\\\",欲以孙权之妹孙尚香为饵诱刘备入吴。吴国太听闻后,怒拍案几:\\\"你们拿我女儿作棋子?若伤了她分毫,我绝不轻饶!\\\"(《三国演义》)她执意要在甘露寺相看刘备,那日,她身着赤红色华服,头戴九凤衔珠冠,端坐在大雄宝殿内。待刘备踏入殿门,她目光如鹰隼般上下打量:见此人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虽衣着朴素,却难掩气度。她转头问乔国老:\\\"此子可配吾女?\\\"乔国老答:\\\"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真乃佳婿。\\\"(《三国演义》)
然而,吴国太的决断远不止于此。野史《金陵野录》记载,当刘备借得荆州后,孙权欲发兵夺回,她却拦住儿子:\\\"荆州乃兵家必争之地,此时强攻,恐曹贼趁机南下。不如暂且容他,待时局有变再作打算。\\\"她说话时,缓缓转动着手中的玉扳指,这是孙坚遗物,亦是她半生权谋的见证。孙权沉思良久,最终采纳谏言——江东得以休养生息,为日后赤壁之战积蓄力量。
关于吴国太的结局,正史载其\\\"病卒\\\",而野史却流传着更动人的版本。《吴录》称,她临终前将孙权唤至榻前,气息微弱却字字千钧:\\\"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切记\\\"言罢,握着孙坚留下的玉佩,溘然长逝。孙权悲痛欲绝,以帝王之礼厚葬母亲,陵墓中陪葬的,除了金银玉器,还有她生前最爱的那卷《孙子兵法》。
千年后的镇江甘露寺,仍保留着\\\"相婿台\\\"的古迹。春日里,桃花纷飞,游客们站在台前,仿佛还能看见那位银发红颜的妇人,身着华服,目光如炬地审视着未来的女婿。她的故事,没有金戈铁马的厮杀,却在幕后以智慧与胆识,为江东孙氏稳固基业。正如后人所叹:\\\"江东霸业半由卿,甘露寺前定乾坤。莫道女子不谙政,白发红颜胜千军。\\\"
吴国太用一生证明,即便深处后宅,亦能在乱世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