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九六三年二月,田家吉年记十八岁,身高一米七五,身强力壮,相貌堂堂。性格宽仁和善,行事洒脱,为人仗义而且多才多艺。
生日这天,洪淑贤送给他一个高级日记本和一支华孚牌钢笔,他坚辞不收。洪淑贤道:“我又不是特务坏分,你干嘛不收我的东西,我见你都是用小字本记东西,你记的都是大事,是为老百姓造福的好事,你的字写得那么好,为什么不用好一点的本子,这样也便于保存呀。”田家吉道:“你偷看我的日记干什么?”洪淑贤道:“谁偷看你日记了,你摆在桌子上,我以为是家意妹妹的作业本,拿起来一看原来是你记的日记,又不是见不得人的东西,干嘛怕人看到,这么大人了,还在用小学的作业本写东西,也不怕丢人,没别的意思,这本日记是送给你让笔记本的。田家吉只好收下。田家吉打心里喜欢这个日记本和钢笔,他早在百货店文具柜台看到了这日记本和钢笔,看了多次,早就想买,可是一看价格两样加起来要五块多钱,他想到姆妈给人家纺一个月的棉线也只能赚五块多钱,他就舍不得了。洪淑贤走后他拿起日记本看,只见扉页写着:“赠给———值得我珍惜的人———田家吉通志。洪淑贤
一九六三年二月十六日。
这年三月,家吉参加了基干民兵,经过审查,他和田家华都领到了步枪,整个十大队也只有十八个人持有枪支。
塆里的年轻人不管是比他大的还是比他小的,都服他,听他的。栾端清号召社员铲草皮堆起来沤肥,田家吉认为年年在田埂上铲草皮一是把田埂铲坏了关水不住,还要花大力气去修田埂。二是也没有多大肥力,他主张去河里挑河泥,一是有肥,二是可以改良土壤,队长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只派少数几个妇女铲草皮,大多数人去挑河泥,连带上面的青草一起挑回来,在岗上的四块地边堆起了象小山似的四大堆,然后在外面用泥糊好,让好踏步上去,经常往里灌肥水,让里面充分发酵。田家吉量了一下,每一堆都有二百立方米左右,可改良十多亩岗上的土壤,加把劲。几年之内就可从根本上改良岗上的全部土壤,将会获得粮棉更高的产量。队长田顺清,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想让田家吉当队长。他找到正在放牛的田长金谈了此事,田长金坚决反对,他对田顺清道:“我大儿子年龄还小,再说我家与栾端清的矛盾你不是不知道,你这不是把我们家吉往火里推吗?你赶紧打住这个想法,你当队长对家吉还有点保护作用,家吉也可以帮你。”田顺清一想,是这个道理,有栾端清在,家吉当队长确实不合适。田家吉带着二十多个青年男女,事事冲在前头,其他人想偷懒也不好意思。家吉一句话让大家心服口服:“我们不为别的,就为了多打粮食让我们吃饱,粮食是人干出来的,不干,粮食不会自已长出来。”他白天带头干农活,业余时间种好菜,他的菜比任何一家都种得好,家里总是有吃不完的菜。他为了让洋姜高产,他从河里挑来了又软又肥的潮泥,堆了五十公分高,再在上面种上洋姜,秋收时里面上上下下都记是又大又密的洋姜,一块地比平时三块地的产量还高。他将这个方法告诉了大家,结果家家户户的洋姜比往年多了一倍还不止,两平方的面积就收了一大箩筐洋姜。上水里带一坛子腌洋姜比酸菜好吃多了。他培育的小白菜一棵长到一斤多重,而且特别好吃。他每年只种两株冬瓜,四株南瓜。冬瓜成熟后每个有二十多斤,两株冬瓜他限制只结八个冬瓜,因为多了吃不完。南瓜也限制了只要十六个到十八个,每个也有十几到二十斤,是那种特别粉,特别好吃的南瓜,成熟后小心的用草绳绑好挂在房梁上,可以一直吃到冬天。后来家家都是用他家的南瓜仔和冬瓜仔。由于他的蔬菜产量高,所以省出来的地就种红薯,种土豆,因为这两样都可以当粮食吃。边边角角都种上高梁向日葵。他通样是挑河泥堆起来种红薯土豆,所以产量也特别高。他不仅对自已的菜地上心,对集L的种植计划也特别上心。因为有栾端清的横加干涉,有些计划无法实施。他的这些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学来的。有时侯他还特地到农业局去找有关专家请教问题,农业局的几个专家特别喜欢他。晚上还是带着弟弟妹妹在灯下学习,只不过现在多了个洪淑贤,她一方自已学习准备迎接高考,一方面辅导家意妹妹学习。
繁忙的夏收季节到了,蹲点干部称之为抢四快,(快割油菜小麦,快打场,快插早稻,快管理棉花)一小队的人齐心合力,家吉带着年轻人冲锋在前,什么最苦干什么,他叫队长趁天气好安排打场,免得下雨把到手的小麦烂了。割麦,插秧比别的小队快了三四天,秧插完了,场也打完了,小麦晒干入了仓,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二十的产量。劳力全部进入棉田管理。家吉又建议队长:“锄草有妇女和弱劳力干,青壮劳力全部到牲猪仓库里面去挑猪粪尿,一是往四个堆肥里灌,二是直接兑水给棉花施肥,顺便缓改小旱情。”队长采纳了他的建议,一边锄草一边施肥,草锄完了,肥也施完了,棉花苗几天就转了颜色,一株株长得十分壮实,引得公社在这里召开全公社小队长以上的现场会议。
对那两亩冲地,完全采纳了家吉的建议,在黄豆收割后,及时种上了红薯,栾端清也不敢再说什么了。原来队里对这两亩多地不很重视,但家吉却很重视,他专门请教了专家,掌握了红薯的栽培和管理技术,他隔三差五的往红薯地里跑,带着青年们松土,施肥,培埂,剪头,除虫。红薯快成熟时他建议队长在地边搭个草棚,派两个老人日夜人看守。
家吉的伯伯姆妈发现了大儿子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沙河涨水季节,他每天都要到河边去四五次,从不间断,一直到河水落漕后他才不去了。连续三年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