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诗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话一出,我立即想到当年教过我的僧人们,他们何一不是苦口婆心地讲这个发菩提心,因为,这是大乘佛教的基础,并且,心即是佛。完整的菩提心,就是完整的菩萨,根本不需要修了。起点与顶点都在这里,这就是所谓的大。
如果昨天上师说的是个引子,今天就是讲的系统了。
大乘菩萨的见解、修行、行为和结果,是菩萨道行人修行的方法和目标。我们都自以为是大乘行人,如果对这些都一知半解,修行就无从下手。
社会上有很多人不愿意进这个门,这是因为福报不够、根基浅薄、机缘不成熟的缘故。而我们虽然愿意进这个门,却对菩萨的见解、修行、行为不看、不学;或者仅仅将之作为研究课题,虽然学了一点理论上的东西,明白了一些道理,却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在行为上仍然是敷衍了事。如果这样,则永远也无法体会到佛法的微妙之处。
所以,仅仅了解还不够,还要从现在起,循序渐进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实践。身体力行很重要,能否做到不是最强调的,关键是去做。走上这条道路以后,即使做得不是很圆满,在发心和行为上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改观。下面,我将对这四个问题分别进行讲解。
菩萨的见解包含显宗和密宗的见解。密宗的见解暂且不讲。简单而言,显宗菩萨见解的基础,就是深知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是自己的父母。这个观点在经书中也有记载,它并不是一种善巧方便,实际上就是这样。无始以来,众生在六道轮回的时空隧道中穿梭,历经了无数次的生死轮回,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无数次地互为父母,这是事实,不是修行的方法。所以,所有的众生都曾作过我的父母。我们首先应该明白这一点。
我们不能认为空性和大光明是菩萨特有的见解。空性和大光明虽然是菩萨的观点,但却不是菩萨所特有的、不共的观点。这在经书中讲过,阿底峡尊者也特别强调过。大、小乘共同的法都讲空性,只是大乘的空性更深广而已。声闻、缘觉得四向四果,都以证悟空性为前提。从证悟空性方面来讲,大乘、小乘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有解脱道,就必须有空性,因为空性是通往解脱唯一的道路。
菩萨特有的、不共的见解,就是知母、念恩、报恩。这个见解的根源,首先就是要毫无疑问地明白:所有的众生都曾经作过自己的父母;其次还要意识到,这些众生在作我们父母时,与现在的父母一样,宁可自己挨冻受饿、造作恶业,也要让我们吃饱穿暖,对我们恩深似海;具有这些见解后修出的结果,就是无条件、无自私心地报答众生、利益众生。有了前面的见解,才会有后面的发心。这一系列的观点是最关键的问题。
证悟空性不一定有这样的发心,除非证悟大乘的大空性等,才会生起利益众生的心。声闻、缘觉也讲证悟空性,却没有这样的发心。证悟空性大家都认为很了不起,实际上也确实很了不起,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有些修法前期很重要,后期不是那么重要;有些修法后期重要,前期却不是那么重要。若想修学大乘法,首当其冲的,就是调整前期的发心,也就是要知母、念恩——思维众生的恩德,思维的结果就是要报恩。
在基督教等其他外道的教徒、社会上的很多团体以及普通人当中,有许多人都很有慈悲心: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甚至为了别人而毅然决然地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很了不起。看看这些根本没有学佛的人之所作所为,我们扪心自问,自己能否做到?如果做不到,还算什么大乘佛子?要知道,仅仅看看经文、念念咒语,并不一定是学佛。学佛就是佛陀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