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诗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究竟的目的是利益众生,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要讲究顺序。刚趋入大乘之门,应先藏形匿迹,到寂静之地去调整自己。如果初发心时即到城市去利益众生,就会被荆棘丛生的度生之路吓倒。因为五浊恶世的众生很难调服,即使你对众生恩德有加,众生却往往恩将仇报,一旦看到这种情况,你就会放弃发心。所以,首先应调整自己的心相续。调整好以后,有把握做到即使别人恶言相向、拳脚相加,也不生丝毫嗔心,再到公共场合去利众。所以,依止寂静地调整自心与利益众生并不矛盾,经典中也是这样要求的,而且对此赞叹有加,一开始顺序就不能颠倒。
发了菩提心,每天做功课或行善后要将善根、功德回向给众生,这也是利益众生的方法。有的人心中这样盘算:听说回向很好,如果不回向,一生起嗔心善根就会毁掉,所以要回向。虽然在发心初期能这样做也可以,但这也是利益自己的念头。就像你拥有的一个物品,如果不给别人,就会被抢,所以在未抢之前先给别人,这种发心也是利益自己的方便。利用表面上利益别人的方法,来保持自己的利益,并不是大乘菩萨的作法。所以,我们应无条件地回向众生。
调整好以后,不需要等到成佛,就要利益众生。不能只管自己成佛的事,发心等自己成佛后再利益众生。成佛后利益众生理所当然,并不希奇,因为佛具有这种能力。作为一介凡夫,如果现在就能利益众生是很了不起的。自己尚受缚于轮回,有可能堕入地狱、饿鬼之道,却不考虑这些后果,将利益众生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是难能可贵的发心。
归根结底,有了前面的见解,才会有后面的修法以及利益众生的发心和行为,这一系列是前后连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暂时得登地,也就是见道的果,见道后,很快就可以成佛,也就是说,间接的果是成佛。想解脱,就应该这样做。
放下一切自私心很难,我们却要将此作为努力的方向。否则,离大乘的门都很远,更不用说大乘的具体修法,距登地、大幻化网、大圆满等更是有天地之遥。如果真能放下一切自私心,即使没有大圆满等法,距离成佛的路也不是很远。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世上有些人有很好的慈悲心,却缺少真正利益众生的方法;有些人听了很多大乘法,却欠缺慈悲心;有的人听了大乘法以后,虽然有利益众生的念头,明白成佛后可以度很多众生,但想成佛的念头却总是不能产生。可见,智慧和发心二者不可偏废,只有智悲双运,才能成就佛果。
如果具备这些见解、修法、行为,从此以后就是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人。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都是烦恼深重的凡夫,如果只是考虑众生,自己解脱的事怎么办呢?可以肯定地回答,如果真正放下自我,自己的事不用专门去经营,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自己的解脱也会自然而然地成就。
经书中也有记载,无始以来,凡夫一直在为一己私利而奔波、劳碌,至今却仍然在轮回的旋涡中挣扎、盘旋。除了了无止期的痛苦,一无所获。生生世世在如水车般的轮回中来来往往、上上下下。释迦牟尼佛等诸佛,则完全放下利益自己的私心杂念,只考虑别人,却成就了佛的果位。所以自己的事是不用担心、操劳的。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只要愿意做,你就会了知佛陀的真知灼见。万法都是由因缘产生的,调遣因缘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既不是上帝等造物主创立或规定的,也不是神仙、天人的专利。这些都是人做出来的东西,即使是末法时代的人也能做到。有的人知道这样很好,却放不下,这就是没有成就的原因之一。
有的人在刚学佛时很好,无论是对众生的慈悲心、还是对三宝的信心都很坚定,修法也很精进,如果照这样下去,很有希望。后来却越学越懈怠,一年不如一年。五、六年、十几年以后,当初的慈悲心、出离心也消失了。原因就是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这两个外加行没有修好,这是另外一个没有成就的原因。这种情况出家人有、在家人也有,藏族有、汉族也有。主要的根源就是只强调一些形式,追逐大圆满、大手印等一些很好听的名词,没有去抓根。想避免这些问题,就要从人身难得开始,将基础打牢。只有在坚实的基础上,才能修建自利利他的摩天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