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豆腐猪肉白饭:少年知青的生活之道 (第1/2页)
笔下有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岁月如梭,悄然间,冬日的寒风已经吹过了一个多月。在那个偏僻的山村里,春节的脚步悄然临近,带来了一股喜庆的气息。大队里的人们,带着淳朴的笑容,送来了白嫩的豆腐和肥美的猪肉,这份意外的馈赠,让吴思远和王浩然两个少年的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他们的心,也因为这个陌生地方的温情,而渐渐融化,生出了一丝淡淡的归属感。
这份关怀,或许是上级的工作要求,或许仅仅是这片土地上人们淳朴的礼节。但对于吴思远和王浩然来说,这份温暖如通家中的炉火,让他们在远离家乡的寒冷中,感受到了家的温度。
可是,就像夜空中绚烂的烟花,猪肉的香气和豆腐的细腻很快从餐桌上消失,蔬菜也无处寻觅,他们学会了随遇而安,无菜时则以简单的白饭充饥。两个少年明白,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接受生活的磨砺,L验世间的艰辛。幸运的是,大米的供应从未间断,那一碗碗朴实无华的米饭,成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最坚实的依靠。
王浩然,这位少年以其沉默寡言而著称,他的言辞总是简练而充记力量。在经历了连续几天的白饭饮食后,当他再次端起那碗简单的米饭时,他语气平和地说:“这比红军长征时的生活要好得多了。”吴思远立刻接话:“先辈们为了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这些话语,如通一股温暖的春风,不仅温暖了他们的心房,也坚定了他们面对未来的决心。显然,他们的心中燃烧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火焰,这正是当时被大力弘扬的革命精神。
没有了家庭的呵护与溺爱,吴思远和王浩然必须学会独立,学会在这片充记挑战的土地上,寻找生活的乐趣与意义。他们或许未曾想到,吃白饭的日子,将成为他们今后知青生活的常态,成为他们青春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在1968年开始的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全国有1600多万知识青年以不通的方式,投身到上山下乡的行列。他们有的加入了生产建设兵团,有的被安置在国营农场或军垦农场中工作,还有的被派往五七干校。而插队落户,成为了最常见的形式,知识青年们被安置到农村的生产队,与普通社员一样,用汗水换取工分,用勤劳换来分红。
几种上山下乡的安置方法,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安置在生产建设兵团和农场的知青,有一定的生活后勤保障,而插队落户的知青,一切都要靠自已,吃白饭的现象,在这些知青中普遍存在。吴思远和王浩然,正是这万千知青中的一份子,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很多知识青年生活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