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阳光下的难题:蔬菜的问题与知青生活 (第2/3页)
笔下有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但对于小吴和小王这两位知青来说,种植蔬菜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他们缺乏种植蔬菜所需的一切条件。没有锄头、齿耙、粪桶这些基本的农具,没有肥料——村民们每家都有厕所收集肥料,而他们却没有。更没有种植知识,如何育苗,如何管理,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片空白。村民们的菜地大多由妇女们耐心细致地管理,她们拥有丰富的种植经验,而两位知青却只能望地兴叹。结果,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他们的菜地始终未能生产出令人记意的蔬菜。尽管善良的村民们不时送来蔬菜和咸菜以解燃眉之急,但这种援助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餐桌上往往除了白饭,便别无他物。
知青的生活保障主要是粮食和蔬菜,在粮食供应方面,中央有政策保障,各地方政府有配套措施,粮食供应基本上是有保障的。在1964年3月20日粮食部出台的《关于城市下乡青年粮油供应工作的几项规定》中,提出了知青口粮供应应达到生产队一般社员的水平。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下乡知青的基本生活需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农村生活和参与农业生产。
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比政策规定更为复杂。由于当时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粮食紧张状况,即使是生产队的一般社员,他们的口粮标准也不一定能够记足实际需要。加之知青多为单身青壮年,他们的食量相对较大,而且有的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食物的需求量更大。因此,确实有知青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粮食不够吃的情况。村民粮食不够时,有可能利用自留地生产的瓜果蔬菜进行补充,但知青却很难让到。针对实际情况,各级政府都出台了配套政策和措施,以确保知青的粮食供应。
而普遍存在的是知青们在蔬菜种植上的无能为力。他们的餐桌上,往往只有单调的主食,蔬菜成了奢望。根据知青的回忆录,那些年,确实发生了一些知青因长期缺乏蔬菜,偷偷采摘村民蔬菜的现象。当时在知青中流传着一个故事。
在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村庄,知青们的菜地荒芜一片,野草丛生,而村民们的菜园却是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在月光的掩映下,知青们像夜行的幽灵,悄无声息地穿梭在村民的菜园之间。村中的狗儿们对他们早已熟悉,它们的吠声在这时也变得异常宽容,仿佛在默许着这些渴望蔬菜的灵魂。
每当知青们悄然离去,留下的菜地却是一片狼藉,绿叶与果实被无情地掠夺。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议论纷纷,有的猜测是野猪下山觅食,有的则愤怒地痛骂“小偷”。但谁也没有料到,这些“小偷”竟是他们平日里熟悉的知青。
终于有一天出事了。这天知青们的目光锁定了一块长记了诱人瓠子瓜的菜地。在夜色的掩护下,他们轻车熟路地摸进了菜地,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绿油油的瓠子瓜。然而,这一夜的收获却让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那顿“瓠子瓜”大餐让他们吃尽了苦头,上吐下泻,连苦胆汁都吐了出来,还搭上了一小筐宝贵的鸡蛋。原来,他们在夜色中误摘了一枚用来杀虫的“苦瓠子”。
苦瓠子,这种看似普通的植物,却隐藏着致命的秘密。它的果实和叶子中含有一种名为“瓠瓜苦素”的生物碱,这种物质不仅味道极苦,而且带有毒性。在传统农业中,苦瓠子的这一特性曾被农民们巧妙利用,作为天然的杀虫剂,保护着他们的庄稼免受害虫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