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红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马哲也成了小波打开又一个精神世界的大门,他也更多地了解到其他哲学家。而作为小波的现实需求,他更需要在世界观、价值观之上去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去寻找一些人生哲学的代表性哲学家,像尼采。
看尼采,就必须去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感受到亢奋的奋斗激情。尼采的哲学正如酒神狄奥尼索斯附体而进入的一种癫狂状态,全身都被点燃,充满着力量和个人战斗意志,永远不向命运屈服,大声喊出,上帝已死。他是对传统西方的宗教宿命哲学的一种根本性批判,人的意义就是无限强化自己的个人意志,成为超人。以致在这种追求过程中,尼采自身也陷入了生理心理双重意义上的癫狂,而早早暴亡。
又比如说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世界都是意识的表象,世界根本上是一个现象世界,物质是不存在的,这些世界观的部分,小波并不喜欢。他更喜欢的是关于意志的人生哲学那部分,他理解的大致意识就是,人越是觉察到自己的意识,自己的意志,就会越痛苦,因为死亡是不可避免,在挣扎求生的过程因为死亡的终极审判而恐惧。生时只能短暂满足于欲望,而愈发导致空虚无聊,欲壑难填,所以人生本质上就是无休止的痛苦。
如果说尼采是一团火,那么叔本华就是一块冰,在冰与火中交织,同时拷问着灵魂。自知窥一斑不得全貌,他必须寻找更多的观点,去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理解。很多时候在第一个问题似乎得到了解释之时,又会得到一些更深刻的其他问题,他沉浸在这个世界里无法自拔,他享受这种玄思的过程,但有时又不得不抽离冥想,去做现实的事。
书读得越多,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主义。21世纪总说是多元化的时代,所以诞生了无数种主义,这无数种主义也被各种解构。人生意义的崇高性被消解,没有了可以被明证的圭臬,变得不再神圣,无所依傍,人类精神无家可归,人类时代被迫走进后现代。
小波的想法是,虽然意义被解构,但人却重获自由,一切对人生意义的建构将由人自主建立。即使过去的一切意义都是人类自身制造的神话,即使人生本无意义,在现代世界的一片废墟之上,人仍然可以用自己的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
有时会想,为什么哲学成为了边缘化的学科,确实是有原因的。正如那句话所说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科学是在用理性的工具去追求可以确证的事物,宗教是在用非理性的神秘主义去引导人去相信,只有哲学是在用理性的方法去追求不可知的世界,所以显得更加愚蠢。或许哲学的意义更像一种理性的宗教,宗教的要义是引导人们去信神,而哲学号召的是人要去信理,相信自己能够通过理性到达世界的本质,人生的终极意义。
所以小波更享受的是一种思考的乐趣,即使身心、灵肉、理想和现实会经受一种精神分裂般的痛苦。有时醉心于我在故我思,有时醉心于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但最近他找到了海德格尔,似乎是一种必然,是冥冥中契合的,人生是一种诗意的栖居。
毫无疑问,海氏的书是难读的,看似德国古典哲学的叛教者,实则奉行着德国古典哲学的方法论,用最形而上的方法讲神秘主义式的人生哲学。为了寻找答案,除了更容易找到的《存在与时间》,他还要去找《田间小路》《林中路》及《路标》等。
相比于平常的教辅书,这些书都静静在埋在学校图书馆里最僻暗的角落,因此他有时不得不穿过这座城市的中心,由城市东边的东校区去最西边的西校区图书馆去借自己想要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