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6/7页)
杨六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www.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孙知微在蜀中寺院留下的壁画遗产,标志着佛教美术本土化进程中的关键转折。这种宗教题材向世俗化的转变,反映出北宋佛教艺术与市民审美深度融合的趋势。
在孙知微的画笔下,不仅人物栩栩如生,山水也仿佛被赋予了灵魂。尤其是他画的水,别具一格,堪称一绝。在他的描绘下,河滩的崩塌和惊涛骇浪的场景气势磅礴、波涛汹涌,仿佛下一刻就要冲破画面,飞腾至天际。在孙知微之前,画水多采用平圆细皱的技法,即便最为出色的作品,也不过是让波头微微起伏。而孙知微画的水,不再是简单的流动,而是充满力量与动感,仿佛能让人听到潺潺水声,感受到浪花的冲击。
孙知微画水的故事,因苏东坡那篇《书蒲永升画后》的记述得以流传至今。在苏东坡的笔下,孙知微受邀为大慈寺寿宁院创作湖滩水石壁画时,并未急于动笔,而是沉思默想、构思筹划了长达一年之久。终于有一天,孙知微匆匆跑进寺内,急切地索要笔墨,挥笔时衣袖随风摆动,仅仅一会儿工夫,那幅画作便完成了。画面上的水波涛汹涌、奔腾倾泻,仿佛连房屋都要被这股力量冲垮,令人惊叹不已。
孙知微的营度过程,有时漫长,有时短暂,但每一次都是他对画作极致追求的体现。直到那一刻,当灵感闪现,他的胸中构建出完整的画面,他的营度才宣告结束。苏东坡在感叹之余,也不禁惋惜,孙知微离世之后,这种独特的笔法中断了五十多年,实在令人唏嘘。
孙知微还是一个成语的原型。他曾受寿宁寺僧人之邀,绘制《九曜星图》。孙知微倾注了全部心血,将整个画面的线条描绘得淋漓尽致,只差最后的着色工序便能大功告成。就在这个关键时候,朋友的邀请打破了画室中的宁静,他不得不暂时离开,去赴朋友的酒席。临行前,孙知微对弟子们千叮咛万嘱咐:我已将线条画好,剩下的着色你们要细心些,千万不能出错。我回来时,希望看到一幅完整的画作。说罢,他便匆匆离去。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聚在画作周围,一边品评着老师的笔法,一边交流着自己的心得。就在这时,一名弟子突然发现,水星菩萨的侍从童子手中的水晶瓶竟然是空的。他心想:老师平时画瓶,总会在瓶上画上一束鲜艳的插花,这次可能是匆忙之中忘记了。于是,他自作主张,拿起画笔,在瓶口处精心描绘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当孙知微回到画室,看到童子手中的瓶子多出了一朵莲花,不禁又好气又好笑。他摇头叹息道:花瓶本是镇水之宝,如今你们在瓶上添了花,岂不是把它变成家庭的小摆设了吗孙知微的这番话,既是对弟子们的一次教导,也是对艺术真谛的一次深刻阐释。他的画作,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深意,而这次的小小失误,被后人传为笑谈,成为弄巧成拙这一成语的由来。
孙知微以画技闻名,却耻于被称为画师,常常拒绝权贵的邀请。据说,成都地方官马知节,虽为武将,却能折节读书,喜好书画。听闻孙知微的大名后,他心生仰慕,渴望一睹这位画坛奇才的风采。孙知微与寿宁院的僧人交情深厚,僧人得知马知节的愿望后,暗中向他透露了孙知微在寺院中绘画的消息。马知节得知此事后,便迫不及待地直接前往寿宁院观看孙知微的壁画。
孙知微得知马知节到来,感到十分无奈,于是抛下画笔,不再继续完成画作。然而,马知节并未因孙知微的举动而生气,反而对孙知微的才华和个性更加钦佩。事后,孙知微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为了表达歉意,他精心绘制了一幅《蜀江出山图》,并将这幅画作赠给了马知节。